通“熟”。熟;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左傳·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通“熟”,成熟。《荀子·富國》:“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通“熟”。深透;仔細。《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1、熟:煮熟,食物加熱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獻孰食者操醬齊。”
戰國·屈原《楚辭·大招》:“四酎并孰,不歰嗌只。”
2、熟:莊稼、瓜果等生長成熟。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富國》:“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德盛而教尊,五谷時孰,然后賞之以樂。”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盧橘夏孰。”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群生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
南宋·范曄《后漢書·承宮傳》:“后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3、熟:莊稼豐收;五谷有收成。
出處:戰國·墨子《墨子·辭過》:“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四時不和不能調,歲谷不孰不能適。”
南宋·范曄《后漢書·曹褒傳》:“其秋大孰,百姓給足,流冗皆還。”
4、熟:審慎,周密謹慎。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慎行》:“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雖悔無及。”
漢·賈誼《新書·數寧》:“臣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案之當時之務,日夜念此至孰也。”
5、熟:純熟,精熟。
出處:戰國·荀子《荀子·性惡》:“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宋·歐陽修《新唐書·儒學傳上·顏師古》:“俄拜秘書少監,專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討析申孰,必暢本源。”
6、熟:程度深,指事物發展到最終的階段或相當的程度。
出處:漢·蔡邕《光武濟陽宮碑》:“十有八年,罪成惡孰,天人致誅。”
晉·袁宏《后漢紀·桓帝紀》:“貴戚專勢,侵逼公卿,略驅吏民,惡孰罪深。”
1、孰:〈動〉通“熟”,成熟。
例句: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荀子·富國》)
例句:群生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漢書·董仲舒傳》)
2、孰:〈形〉通“熟”。縝密,仔細,周詳。
例句:臣恐天下之議君,愿孰察之。(《商君書·更法》)
例句:兼權之,孰計之。(《荀子·不茍》)
3、孰:〈代〉誰,哪個人或哪些人。
例句:孰不可忍也。(《論語》)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孰:〈代〉一組中的哪一個或哪幾個。
例句:吾與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
5、孰:〈代〉什么。
例句:與其殺是人也,寧可得此國也,甚孰利乎?(《國語·越語》)
雖:僅,只。《管子》:“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雖:即使;縱然。《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雖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雖:...
<形>數量少;不多。《寡人之于國也》:“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動>缺少短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
臨時駐扎和住宿。《殽之戰》:“秦伯素服郊次。”《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按順序排列,...
高三對于學生來說是人生重要的一年,也是壓力最大的一年,學業成績的提升與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那么,面對高三的學習,我們應該如何快速提分呢?以及...
攤丁入畝釋義:又稱攤丁入地或者叫地丁合一,它是中華民族封建社會時期賦役制度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發生在清朝康熙晚年,正式實行于雍正時期。
成本的著作;如:漫卷詩書喜欲狂;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信;如:書信...
比較,比量。《孟子·告子下》: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類似,相像。《史記·天官書》: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
當然可以。初三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承載著考試壓力和學習困難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很多學生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學習進度跟不上、某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