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后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追求意中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一個癡心的青年追求意中人卻不能如愿的那種無可奈何、悵然若失的心情。詩中通過反復吟唱“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等句子,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最終未能如愿的惆悵?。
?表達愛情?: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營造了一種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詩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句子,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對心中愛人的思念和追求?。
?表達對賢人的追求?: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表達對賢人的追求,認為詩中通過“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等句子,表達了尋找賢人或禮樂文化的主題。這種解釋認為詩中“伊人”可以象征賢人或禮樂文化的象征?。
《秦風》中的一些篇章往往激蕩著一種西北邊鄙的慷慨悲壯的聲音,“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成為它的典型音調。而《秦風·蒹葭》這首表現男女戀情的詩歌,卻脫盡黃土高原的粗獷沉雄氣息,將人們帶到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渺遠空靈、柔婉纏綿境界之中。它是《秦風》中引人注目的別調,也是古代愛情詩的絕唱。
跟《詩經》中多數情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者不同,這首詩的意蘊特別空靈虛泛。它不但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甚至連主人公是男性抑或女性都難以確指。全篇著意渲染一種渺遠虛惘的境界氣氛,一種執著纏綿而又略帶感傷的情調,一種向往追尋而渺茫難即的意緒。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抒情主人公心靈的追求與嘆息。
由于它脫略了愛情生活的具體形跡,只表現一種渺茫中的追尋,因此比起《詩經》中另外一些情詩,顯然要純粹得多,是一種感情的提純與升華。從這點說,它似乎比較接近后世某些純然抒情的文人愛情詩,而與熱烈坦率而有時不免涉于粗鄙的民間情歌有別。
感情的性狀既如此純粹虛泛,感情的表達又接近象征,這表現渺茫追尋的情詩遂具有引發不同聯想的多重意蘊。一般讀者固然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喚起相似的愛情體驗,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讀者則可從詩中所描繪的象征性境界產生更豐富深遠的聯想,喚起某種更廣泛的人生體驗。不妨說,它的表層意與深層意蘊都是耐人反復涵詠的。
蒹葭的寓意和象征意義豐富多樣,它可以代表堅韌不拔、頑強向上的精神,也可以象征著團結合作、互相支持的力量。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蒹葭經常被用來表達...
蒹葭的讀音為jiān jiā。蒹葭出自《詩經》中的《國風·秦風·蒹葭》,指初生的蘆葦,可喻指柔弱微賤之人,也可比喻思慕的人。蒹葭指的是多年生...
蒹葭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
蒹葭讀作jiān jiā,蒹和葭均為一聲,蒹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主要內容是一首秦國時候的民歌,也是一首傳唱了數千年的愛情詩,它是運用了一種意境的整體象征手法,極為生動形象的表現了一個處于戀愛之中...
翻譯: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追隨她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蒹葭就是蘆葦,離愛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卻更繁瑣.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
《詩經》中有很多詩歌以植物為主題,使詩歌變得生動浪漫,這些植物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而“蒹葭”就是一種植物。蒹是指沒長穗的荻;葭是指初生的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