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運動初期學生作為主力,被大力鎮壓,這時社會各階層看不過眼也有因為認為學生正確的原因,與學生站在了一條戰線上,后來因為學生力量有限,相比之下和學生同樣激進但力量更加強大的工人階級就成為了主力。
五四運動于1919年5月4日爆發,初期的主力軍是學生和商人,后期的主力是工農等無產階級,因此五四運動也被認為是標志著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的政治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趁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1月,英、美、法、日、意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對德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
中國是參加對德宣戰的戰勝國之一,但北洋軍閥政府卻準備接受這個決定。這次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后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1、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這典型地表現為義和團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即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并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
這種認識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才開始的。在這場運動中,提出了“改造搶到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樣的口號。這表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了。
2、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么,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到運動中。(注意:此時還沒有農民階級!只有部分農民階級參加了)
3、五四運動促進了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4、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5、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五四的根本精神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1949年后,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科學,民主。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五四運動具有顯著的文化多元性特點。這一運動不僅是一場政治運動,更是一場文化覺醒。它融合了各種社會思潮和學術觀點,如民主、...
五四運動期間,青年學生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傅斯年、羅家倫、諶志篤、王自治、張太雷、許德珩、高君宇、陳寅恪等。這些人物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四運動具有愛國主義特點,它呼吁中國恢復國家尊嚴和民族自信,通過反對外國干涉和打壓,為中國的獨立和自由而奮斗。這種愛國主義情懷使得五四運動成...
五四運動的青年學生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羅家倫、諶志篤、王自治、張太雷、許德珩。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
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也促進了中國社會的...